第四十章 通知书(二)-《我真不会演戏啊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没有跪的基因!”
    再而是孙天,实质上是演员方沂的声音加入进来:
    “不会下跪!
    我们父亲的骨骼里
    没有跪的骨髓!”
    同时切换到他之前所拍摄的影像,接上更多的朗诵声:
    “不会下跪!
    我们赖以生存的
    华夏的流水里……”
    属于孩子的,老人的,女人的……通通切换为相应的影像资料,直至目接不暇……营造出全国人民一齐朗诵,发出号召的气氛。
    台下的肖琳和吴志军,频频点头。
    这种手法是有点老掉牙,细思下,当然逻辑无法自洽,怎么可能大家同时听,同时朗诵呢,实际上只是一种表现手法,常见于商业片。情绪烘托到了,不显得突兀。
    大陆自九十年代来,文艺片长期垄断话语权,故意不用,致使观众以为该手法只能是主旋律剧特有,甚至跟条件反射一样,看到了起反感,这是一种误会。
    好莱坞的汽车人干飞机人,擎天柱作战前宣讲,也是这么拍的。切大黄蜂,切铁皮人,切男女主,切五角大楼……好像全天下都在听擎天柱讲话。
    片尾致谢名单仍然有视频。
    是重新找到工作的孙天,在流水线上忙活,有工友拿着黄信封过来了,那手挥舞着,慢放。
    切到孙天的样貌,好奇的带着笑,然而,这镜头忽的停下来了。
    于是电视里的孙天,也和电视外的观众一样,越来越疑惑。
    拍疵了?
    肖琳得空,吞了吞口水。
    镜头开始剧烈的抖动起来,代表工人的激动情绪:
    “孙天,你考上大学了!”
    “你要回学校读书去了!”
    字幕走完,节目彻底结束。
    原来是一个巧思啊。
    肖琳:“咳咳!咳……”
    吴志军不知道是看的第几遍,还是难以抑制住情绪,一副余韵未消的模样:“肖制片,我觉得不需要再调整了。”
    肖琳试图摸口袋里的烟,停住了,这是他今天第三次停住,他摇头晃脑一番,是想要说一些深入点评的漂亮话,展示领导的高屋建瓴;然而,老是想到荧幕上被放大了的那一张脸,久久的,不能从脑海中消散,最终,他还是找出一个惋惜的点。
    “可惜,就是太帅了。”
    第(3/3)页